开源软件的开发模式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组织方式(一)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产生问题,进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就又上了一个台阶,这种态度应该鼓励。也期待同志接下来的文章。
2.思考中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思考,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本文只是序言,期待同志后续文章。
3.本文展现的理论水平是足够的,介于还没有谈到开源软件,期待同志接下来的文章能以马列毛主义的视角分析开源软件展现出来的蓬勃生机。

在刚开始严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我遇到过一个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直到近日才获得很好的解答:为什么马恩要说消灭分工?

自然,在马克思的观点中,分工是可以等同于私有制的,从性别作为最早的阶级矛盾,到今天消费和生产的分工,分工的扩大与细化无不在生产着愈发剧烈的阶级差异与阶级矛盾,正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那样:

分工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产生了所有制,它的萌芽和最初形式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儿女是丈夫的奴隶。家庭中这种诚然还非常原始和隐蔽的奴隶制,是最初的所有制,但就是这种所有制也完全符合现代经济学家所下的定义,即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分工就是分配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这种自然形成的分工使得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了分裂,使得人本身的活动成为了与他对立的力量。

最后,分工立即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

那么,在马恩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怎么样呢?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我的疑问就在这里产生了。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分工产生了阶级差异,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只有消灭分工人才能获得解放,但我无法理解消灭分工如何可能。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那样,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

在当时,我提出了以下两点异议:

  1. 消灭了分工,难道不就是消灭了社会化大生产?那难道不就是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2. 在过去,各个生产、研究领域还不像现在如此深奥,甚至还存在博物学家的概念,那时消灭分工或许可能。但在当下,大多数人究其一生都只能学会某一项技能,如果消灭分工,那么很多岗位就再也没有合格的专家了。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自豪的是,到了今天,通过广泛的学习,我对这个问题已经不抱有疑虑了。而在今年,我先后阅读了开源运动两位领军人物的著作《自由社会》与《大教堂与集市》,又获得了极大的启发:《自由社会》一书介绍了作者是如何从“广阔”的自由原则中出发,推导出消灭知识私有制的结论的;而《大教堂与集市》则介绍了分工管理与自在劳动两种软件开发模式的区别,提供了消灭分工在生产关系优越性上的鲜活案例。这让我情不自禁思考,或许开源运动正是资本主义下生产力发展到新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借此机会,我得以将开源与分工结合起来,形成文章,与同志们展开讨论。

在之后的文章中,我将依次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开源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与“自由软件-迈出资本主义藩篱的真正一步”三部分介绍开源软件的开发模式是如何揭示社会主义的未来的。

相关文章

:page_facing_up: 第二部分
:page_facing_up: 第三部分
:page_facing_up: 第四部分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