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两种结构下的具体模型
第一章 媒体的阶级分析
(数据编号a1,下文若有引用,均简称a1)
第一节
结构陈述
在这个模型里,最高层是社委会,社委会下设的编委会属于业务部门,经委会属于来钱的创收部门,一个出内容,一个圈钱。
手绘这张结构图的人非常瞧不起印刷部门,所以在印务那里只画了一个框,底下印刷厂的工人全都被忽略掉了。这其中还有一个隐情,在一般报业人士心目中印刷是报纸最不入流的环节,而绝大多数印刷业务是外包给不同的印刷厂,报业人士借此可以货比三家。
财务和人事部门,无论是“办公室结构”还是“工厂结构”都大同小异,不再赘述,详见一般模型。
但是我们要分析整个报纸的生产过程,却不能忘记印刷环节,缺了这一环节根本就不会有报纸。同时,我们还要分析报纸生产各个必要环节,以此来阐明平面媒体的阶级格局。
第二节
对印刷工人与投递员的阶级分析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张报纸。第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字印在纸上。这个需要印刷工人劳动。第二重要的是运输,因为我们不可能都去印刷厂去取。第三重要的是内容,没有编辑记者的劳动,我们啥都读不到。除了这些,其他环节如果以纯粹生产的眼光来看,完全都可以用奥卡姆剃刀剔除。
以上所论的三大环节,都需要辛勤的劳动才能凝结成最终的成果,即一张报纸。
但是隐藏在报纸背后的阶级压迫,就留待我们去探究:
先看一个兰州晚报2008年5月1日的新闻标题:《印刷工人手被卡,消防兵锯开印刷机取出一只手》。请记住这件事情发生在五一劳动节。
下面这张表是上海市相关印刷企业的统计数据(数据编号a2,下文若有引用,均简称a2)
印刷工人的生产的环境也是很恶劣的:
目前印刷行业中广泛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溶剂型油墨,溶剂型油墨由颜料、连结料、溶剂、填充剂和辅助剂组成,所用的溶剂主要是芳香烃类、酯类、酮类、醚类等有机溶剂,这些溶剂大都具有毒性,有较浓的刺激性气味,会污染环境并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有机溶剂易燃易爆,存在着生产安全隐患。
说完了印刷工人,我们再来说说运输环节的劳动者。
印刷工人从事体力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者。运输环节的劳动者则参与到剩余价值的转移过程,虽然运输并不增益劳动产品,但是运输使劳动产品发生了位移,便于其得到实现,是生产的延伸。所以这种劳动也可以定义成生产性的。
每天早晨5点多钟,投递员就要到报社门前分检报刊杂志,然后分发到万家。据调查,运输环节的投递员工资:正式人员1000-1500,临时人员基本工资加提成也就300-700左右。也即正式投递员的年收入在12000-18000之间。
结论:印刷工人与投递员的劳动形态主要是体力劳动,他们被忽略,被压在“模型一”结构的最底层,日复一日地辛劳以维持再生产,他们再生产都是围绕着再生产出劳动力,以便维持现行的不公平结构,印刷工人与生产资料分离,投递员与生产资料绝缘,印刷工人创造剩余价值,投递员转移剩余价值以帮助实现剩余价值。在整个分配体系中,他们只分配到了满足生存的必需品,养育子女的生活必需品。印刷工人与投递员都是无产阶级的一员。
第三节
对编辑、记者、编委会的阶级分析
现在我们要说说内容提供者。
编辑和记者,作为媒体内容的提供者,对于媒体的物质载体本身并不起关键作用。例如报纸上文字无非是印刷油墨,这些油墨能够印到报纸上,需要印刷工人开动机器才能完成。内容(含思想和创意)并不能给物质载体增加一个分子乃至原子,而只是使油墨的排列组合表达出一定的含义,然而这种含义并不是超阶级的。
举例如下:
暂时抛开那些公然标榜为中产阶级服务的报纸,我们选取了两份标榜市民化的报纸,老百姓是他们一直挂在嘴边上的,但是这份报纸究竟有多少老百姓的内容?
我们看不到印刷工人,也看不到投递员。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报纸,报头旁边是移动通信商的显眼广告。
本市新闻,经济新闻,法制新闻,社区新闻……风尚杂说,煮妇必读……
综合新闻,科教卫新闻,市场之窗,国际新闻,体育新闻,奥运读秒,文娱新闻……
这些内容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和谐体系,他们可以热爱抽象的老百姓,离他们很近,甚至于飞到他们家里去,然而他们可以忽略具体的印刷工人,忽略他们恶劣的生产环境,也可以忽略投递员的辛苦劳作,忽略他们的衣食住行。
他们可以细致入微到“顽童被狗咬伤后,狗主人赔数百元”,他们可以深入生活到“劝架者摔倒骨折,互殴双方共赔偿”,但是不会报道工人的不满和牢骚,不会报道底层的无助与愤怒。日复一日,他们制造着庞大的内容,年复一年,这些内容要靠印刷工人和投递员印制和分发,在整个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上,他们离得很近,然而他们赖以生存的结构却离得很远。
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是制造和谐内容的编辑记者,他们自己的辛酸苦辣,他们自己的加班加点,也很少在媒体上体现,偶有牢骚也都分散在文化副刊的犄角旮旯里,自从有了互联网,博客和BBS也成了他们宣泄的地方,但是他们永远成不了内容的主角。
虽然编辑记者制造的内容并不反映“工厂结构”内劳动者的心声,他们作为整个资产阶级国家的喉舌,对于“办公室结构”却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他们,整台和谐大戏就要变成一幕哑剧。所以资产阶级国家要把编辑记者牢牢捆在办公室结构里,使他们恭顺乃至臣服。
在办公室结构里,并不是清一色的小资产阶级。判断的标准就是劳动。小资产阶级一般还要从事辛苦的脑力劳动,而资产阶级却可以不劳而获。
以a1(市场化日报组织结构图)为例:
编委会下各个部门,囊括着大量的编辑记者,他们要抢新闻,争稿源,奋笔疾书,激扬文字,这些都算是一种劳动,虽然不算作生产劳动,虽然具有伪生产性,但是都耗费了体力与脑力,没有这些内容,没有吸引人眼球的炒作,资产阶级国家就没有遮羞布,就没有欺骗人民的素材。他们替资产阶级进行欺骗,自己也被欺骗。
他们有极大的生存压力,庞大的小资产阶级后备军(失业大学生等求职大军)使得他们随时担心自己的饭碗,他们必须好好干,往上爬,谋得一个更稳定的地位。
考评办,总编办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监工作用,但是只要他们也以脑力劳动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也应当归在小资产阶级的范畴,这只是阶级内的不同职能。
编委会下各个部门的主任,是小资产阶级的上层,有的阶级意识接近于资产阶级,有的则倾向于小资产阶级,这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还从事一线的采编劳动。
编委会的成员基本不从事一线的采编劳动,或者只有附带的轻微劳动(入撰写社论等),这些人都可以归为资产阶级。
编委会的成员基本上都干一些什么事呢?他们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
举个例子:
YSF,1949年出生,曾下乡当知青,后调四川省会东县文化馆及县委宣传部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1982年初分配到荣耻日报社,历任记者,版面主编,国内部负责人,国内部主任兼研究所副所长,编委兼工交部主任。199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时,是报社最年轻的高级记者。YSF思维敏捷,善抓热点,敢碰难点。1991年2月23日,YSF写的述评《逼向大海》,这是新闻媒体较早提出让企业走向市场的文章,思路鲜明、新颖,中央党校随即将此文收进教材,供学员参考,文章被多家报刊转载。他善动脑子,喜出点子,积极参与策划和组织深度报道及系列报道,为办好荣耻日报"拳头产品"尽心尽力,撰写了一批有思想性和超前性的文章。他勤于学习,肯于钻研,对新闻理论及新闻采编实践有一定见解。他曾以《第二种翻译》为题,在荣耻日报业务演讲会上演讲并获一等奖,并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记者》等刊物上发表了《经济记者的角色意识》、《怎样把新闻写活》、《让人读得轻松些》等论文。这些论文因视角独特、有新颖见解而被一些省市新闻刊物转载。现为和谐日报海外版总编辑。
YSF也是从小资产阶级逐步爬到资产阶级的。从记者到主编到部门主任,这一阶段他还要不断地出成绩,勤写还要巧写(迎合资产阶级国家的大政方针)。他在《荣耻日报》完成了阶级转型,但并不是每个小资产阶级都能完成这样的转型,然而整个“办公室结构”却需要大树特树这样的典型,以激励小资产阶级的劳动,目标就是“脱产”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
对于小资产阶级而言,追求成功是最值得钻营的。那么对于资产阶级而言,他们又处于怎样的生活状态呢?他们要解决哪些问题?他们对于报纸究竟有哪些作用力?我们来看YSF的一段话:
有时别看我们小小一篇文章,常常会引起很大反响。所以我常说,办报无小事,导向要看清。世界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已经不是只看北京奥组委的工作,而是看中国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因此,对外传播也是站在了一个很有挑战也很有意义的平台上。媒体宣传从来都是双赢的,宣传搞好了,自身的影响力和地位也提高了。宣传奥运的同时,媒体自身也能“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对外传播有它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必须抓住、抓准,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真实地告诉世界。
这段话里展现了喉舌的很多作用,但是有一个关键词则是最重要的:导向。可以有各种不同特色的媒体,可以有以报道呆板政客为特色的媒体,可以有以打情骂俏混淆视听为特色的媒体,可以有标榜中立、客观、建设性为己任的媒体,但是他们的导向只能有一个,即巩固资产阶级国家秩序。
小结:对于业务部门进行阶级分析,基本标准就是劳动,谁劳动谁不劳动很容易判断出来。在办公室结构里不劳动即剥削。我们在分析资产阶级时,须注意资产阶级的个体形象可能并不是凶神恶煞的,但是他们作为整个阶级时却是人类最反动的力量。
第四节
对广告销售与发行人员的阶级分析
一份报纸做出了内容,要靠广告版面来创收。一般来说广告帮助“工厂结构”实现剩余价值,或促进瓜分剩余价值,所以广告商自身也能攫取剩余价值大蛋糕中的一个份额。
由于资本主义广告业已经极端复杂,以下模型只是一个简易模型:
[table=98%][tr][td]广告商:
有版面资源
有发行渠道
有能力独立制作广告
[/td][/tr][/table][table=98%][tr][td]广告主:
投入广告费
促进销售
[/td][/tr][/table][table=98%][tr][td]广告代理(中介):
有广告商资源,能拿到较高性价比的版面资源
有能力独立制作广告
监控广告效果
[/td][/tr][/table]
(数据编号a3,下文若有引用,均简称a3)
我们分析平面媒体的广告部门时,可以顺带把广告业也分析一下。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行业阶级图景的理解。
在a3中有两类劳动者,一类是广告销售,另一类是广告制作。他们都隶属于办公室结构,关于销售人员,我们在一般模型中已经指出:
1.销售员是非生产性的,他们与生产资料绝缘;2.销售员是严格按照办公室结构的职业层级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然而销售员也不是铁板一块,在他们中间有不同的的阶级格局。
我们先说销售员。
绝大多数广告销售员都可以归为小资产阶级。他们最常见的劳动就是拜访客户推销广告,从跑腿到打电话到面谈,都要克服很多困难,承受很多压力,属于脑力劳动。
举个例子说明销售员的劳动过程,有网文为证《销售员必须经历的几种心理状态》:
做销售要经历几个过程。
一、心理恐惧期
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话销售的人,大部分最开始都会有这个阶段,也许有些人想象不出有什么可怕的。也许任何人让你打一两个陌生电话没问题,但如何要让你每天都打100多个陌生电话。那么你试想一下。这个阶段初步的表现是,不敢拿起电话、经常拿着电话发呆而不拨号码、期盼对方无人接电话、对着电话本发呆等等一系列的表现。心理想的大概有:这个行业怎么这么难做,客户怎么都不要这个广告,开始怀疑广告和市场,或者我要考虑考虑再打电话,先了解一下公司的信息也许会好一点,我一定要想一个非常好的开场白或者说辞让对方绝对不会拒绝我。等等还有一些,主要是这几种表现。
二、电话应变能力提高期
大部分人第一阶段的度过都是在经理施加压力同时自身不断暗示的结果。电话恐惧的问题解决了就到了电话应变能力提高的阶段了,很多人都称之为“电话销售技巧”,但我还是称之为应变能力。(“技巧”总有一种想办法骗人的感觉)这个阶段的表现大致为,经常会被客户的问题问倒,拿着电话筒实时问同事或经理问题,因为说“不知道”而给客户感觉很差等等。
三、面谈能力提高期
有些人打电话很厉害,但是一到跟客户面谈的时候就不知道说什么了,主要表现就是:成为一个快递员,到客户那送完资料就走人,或者是电话里确定好业务去送合同和发票。到客户那么成了一个解答员,客户问什么问题就回答什么,然后就什么也不说了。等等。
四、成交技巧期
前面的诸多工作就是为了最后的成交,而这个成交是确实需要技巧的,以前接触过些销售员,前面都做的很好,跟客户的感觉也很好,但是过一段发现客户找别人做业务了。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销售员觉得跟客户关系好了不好意思提出签单,反而让同行的业务员抓了空子。这种是最可惜不过的。所以这里只提一点,一定要敢于提出签单。
五、客户维护期
对于做基础网络服务的业务,客户的需要是非常多的,重复性消费可能性很高,所以一定要做好客户售后的服务工作。
绝大多数销售员日复一日上述的劳动,只有个别销售业绩突出的销售员会跻身管理队伍,他们逐渐脱离一线劳动,基础性的联系跑腿工作则由下属来做,他们只负责谈一些大客户,或者干脆完全以“监工”的面目出现。这一类人可以归为小资产阶级的上层,他们的阶级意识接近于资产阶级,从结构上来说,与a1编委会下各个部门的主任的地位一致,在a1中他们一般是创收部门的主任,如广告部主任,发行部主任等等。对于这一类人的阶级分析,也可参照一般模型中对“工厂结构”里资本家管理人员的分析。
再简要说一下发行人员。
发行人员跟销售员是类似的,前者是要求客户征订报纸,也即售卖报纸,扩大发行量,后者是售卖广告。广义上都是销售员,所以不再赘述。
最后说一下广告制作人员。
这一类人员一般包括设计师(美工设计),广告文案(广告创意,撰写脚本),客户经理(销售员谈下一家客户后,由他来负责梳理投放广告的意图等等)。他们角色其实和编辑记者是一样的,都是创作出内容,进行脑力劳动,所以一般都归在小资产阶级。
小结:对于创收部门进行阶级分析,基本标准也是劳动。这也就进一步理解毛主席所说要团结95%以上人民的政治策略。人民中的绝大多数,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小资产阶级,95%以上都是劳动者,真正的反动派、剥削阶级及其帮凶只是一小撮。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唤醒95%以上人民一起干革命。
第二章 企业的阶级分析
先看一下a4 - a6
(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数据编号a4,下文若有引用,均简称a4)
(深圳市长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数据编号a5,下文若有引用,均简称a5)
(唐山爱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数据编号a6,下文若有引用,均简称a6)
a4 - a6分别代表国企,私企,与外企(含合资)。国企即资产阶级国家经营的企业,私企即资本家个体或集团经营的企业,而外企则是相对于民族国家的界限,由本国资产阶级以外的资本家个体或集团经营的企业。
a4 - a6的结构是大同小异的,出资方(董事会或股东会)与经营方(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共同掌管整个企业,决定大政方针。具体的经营管理又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部门,由各部门主管行使管理职能。
出资方(董事会或股东会)与经营方(总经理,管理者代表一级)不参与具体的劳动,收入来自剥削,所以可划分到资产阶级。对各部门的部门主管这一类人的阶级分析,可参照一般模型中对“工厂结构”里资本家管理人员的分析。他们属于小资产阶级的上层,其阶级意识接近于资产阶级,有的则倾向于小资产阶级,这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还从事部门一线的脑力劳动。
参照第二篇第二章第五节的判断标准,各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由于他们从事繁杂的脑力劳动。从劳动形态,再生产方式,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与剩余价值的关系,生活资料分配可以判断出他们属于小资产阶级。其中的销售部门阶级分析可参照第三篇第一章第四节。
a4的分公司,a5的生产部,a6的制造部,如果在这些部门下还包含庞大的工厂结构,则在工厂结构中从事一线体力劳动的工人属于无产阶级。
第三章 金融系统的阶级分析
(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数据编号a7,下文若有引用,均简称a7)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数据编号a8,下文若有引用,均简称a8)
(证券公司一般模型;数据编号a9,下文若有引用,均简称a9)
a7-a9虽然部门繁多,且层级繁多,但是在这些层级与部门中人数最多的还是脑力劳动者,他们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生力军,维持着金融体系的运转。
我们随意上某个金融类招聘网站都能看到大量的职业岗位,例如:技术分析员,投资顾问,金融分析师,投资经理,理财分析师,投资分析师,营销员,储备经理,上市财务经理,投资部研究员,业务主管,风控高级经理等等。
如果我们就这些岗位进行阶级分析,参照第二篇第二章第五节的判断标准,全部都可以归属到小资产阶级。除了营销员这一岗位外,其余都需要金融类技能,而这些技能都需要经过资产阶级国民高等教育体系方才能习得,可以这样讲:脑力劳动在金融领域遇到了小资产阶级的世袭领地。在那里,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表现得尤为彻底。
营销员贩售金融产品,请参照第三篇第一章第四节“对广告销售与发行人员的阶级分析”。
而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都可以归到资产阶级,部门的业务主管,高级经理则可归到小资产阶级的上层,他们的阶级意识与资产阶级相近,乃至于就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他们是整个资产阶级的后备军。
第四章 党政机构与暴力机器
这里要说的是关键词有:政党、政府、军队、警察。
(邯郸市委办公厅组织结构;数据编号a10,下文若有引用,均简称a10)
(民建上海市委组织结构图组织结构;数据编号a11,下文若有引用,均简称a11)
a10,a11各部门内进行脑力劳动的工作人员可以划为小资产阶级,a10中的正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一般不从事直接的脑力劳动,故划分为资产阶级。a10,a11各处,各工作部门的主管可以划分为小资产阶级的上层。a11中常务委员会成员,一般不从事直接的脑力劳动,故划分为资产阶级。
军队与警察不从事且远离生产劳动,是受资产阶级国家雇佣的暴力机器。军队与警察的文官系统的阶级划分可参照a10,a11。
雇佣兵雇佣期满之后,视其进入工厂结构,还是办公室结构来划分阶级。
第五章 资本的四大锁链(小结)
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为例:
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整个产业大军的基石,他们是剩余价值的绝大部分来源,他们是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与这个产业大军相配套的还有一个庞大的官僚科层体制,这个体制本身并不生产剩余价值,但却帮助资产阶级国家实现剩余价值,使资产阶级攫取剩余价值变得天经地义。除了工人之外,还有大量的劳动人民被压在了这一官僚科层体制的最底层,他们的劳动虽然一般不产生剩余价值,但也被无情地压榨着,驱使着。这部分人民包括:城市里被吸纳在官僚科层体制之内的中下层小资产阶级,游离在官僚科层体制之外的中下层自由职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但作为官僚科层体制后备军的小资产阶级。一言以蔽之,一般不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中下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盟友。但是无产阶级对于这一盟友的两面性要抱以高度的警惕。
随着农村的分田到户,资本主义在农村的盘剥日盛一日。贫下中农正在成为无产阶级的产业后备军。随着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原先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的企业都经历了一场野蛮的私有化,在这一场进程中有大批的城市工人长期脱离生产第一线。他们无依无靠,成为城市贫民,他们也是无产阶级的产业后备军。贫下中农在农村反圈地,保卫土地革命的果实;城市贫民在护厂斗争中反对私有化。一言以蔽之,贫下中农与城市贫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朋友。
小资产阶级的上层是资产阶级的后备军,资产阶级则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
中国人民(指无产阶级与中下层小资产阶级)面临着四大锁链。产业资本是无产阶级的残酷锁链,而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则是中下层小资产阶级的无情锁链。
就此我们将有另文作详细分析。
资产阶级国家所造就的两大结构——工厂与办公室是中国人民的地狱与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