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钢的琴》,看劳动群众的苦难和出路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各机会主义组织简要说明

编者按:
1、像《钢的琴》这样的电影对无产阶级的苦难揭露的再多,也无法改变无产阶级现在被资产阶级压迫剥削的困苦境地,机会主义者或许也热衷于这样的对无产阶级苦难的揭露,比如去写一些所谓的调查报告。但是无产阶级需要的不是机会主义者将自己已经经受的苦难再讲一遍,而是迫切需要得到解放,而无产阶级的解放就离不开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领导,只有在先锋队的领导下组织起来,无产阶级才可以拥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这是机会主义者的宣传路线所不可能做到的。
2、在资本主义文艺路线的所谓现实主义作品中,无产阶级只是一个用以满足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情心的悲剧角色,而无产阶级为何被压迫的社会基础,无产阶级奋起斗争则被选择性无视了。无产阶级文艺路线下,不局限于展现生活的苦难,更有无产阶级自觉地开展斗争的过程,我们从不需要他人装模作样的哀歌,我们将亲手夺回自己的一切。

《钢的琴》是一部描绘下岗潮时期工人悲惨境遇的喜剧电影。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一群从破产的工厂中下岗的工人,为了让一位工人的女儿有钢琴可用,在人去楼空、满目疮痍的废弃厂房中,依靠他们作为工人的丰富知识和熟练技能,从无到有地造出了一架钢琴的故事。

影片的故事原型是,在社会主义中国时期,导演的父亲所在的剧团,为了革命样板戏的顺利演出,充分发动了剧团工人们自力更生的革命热情,亲手造出了一架完全可以正常使用的钢琴。

时过境迁,工人阶级们虽仍具有改天换地的潜力,却因为缺少了革命先锋队的领导、组织和灌输,便只能在自发性的驱使下,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中盲目打转,于苦难的肆虐下无处藏身。

资产阶级复辟之下,劳动群众遭受着肆虐的苦难

整部影片从各个方面,向观众展示出了在资本主义复辟后的东北和华北地区,随着资产阶级彻底掌握生产资料乃至社会的一切权力后,劳动群众所遭受的苦难。

影片一开始,便是男主人公因为下岗,被迫要与妻子离婚。他的妻子跟着一个借改革开放起势的资本家跑了,这个资本家是靠卖假药起家的,“二斤炉果兑一斤扑热息痛,治不好人也药不死人。”于是妻子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日子”,打扮也从工服和工帽变成了貂皮和艳粉,从此和工人们划清了界限,成为了资本主义的一名受益者。而这反映出的,便是资本主义复辟后,资产阶级对人们进行了残酷的精神压迫,使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而社会风气也彻底变得混乱起来。剧中,男主人公被他人随手偷走了财物,黑社会势力在劳动群众无权的环境中迅速滋生、侵害百姓,走头无路的工人只能在麻将社和舞厅等娱乐场所中虚度光阴,等等的普遍现象,皆是资本主义复辟后,无数严重社会问题的反映。而男主人公因为失了业,在婚姻中的经济实力相对低下,竟让他连孩子的抚养权都争取不到,同样是资本主义社会下“金钱至上”的体现。

剧中的每个配角,也同样体现出了下岗工人所承受的苦难。剧团的工人下岗后无处谋生,只得组成婚丧乐队,终日四处寻找婚丧嫁娶的营生。厂房里仅剩的工人,想了一堆办法保住工厂,却只能眼看着工厂化为废墟。在影片的结局,一切都没有改变。面对生活急转直下的困境,即使工人们暂时抛下手头的营生,仅仅为了“证明自己”和“告别过去”,而去造一架并无意义的钢琴,也不过是自己演给自己的独角戏,犹如一场荒诞的葬礼。在导演的镜头中,工人阶级沉默地埋葬了他们自身,导演则是这场葬礼最大的哭坟人。

而这正是这部影片,与无产阶级文艺路线背道而驰的根本原因。

“揭露苦难”难道便能铲除苦难?驳机会主义者的反动论调

乌有之乡和激流网之流的老左们,在看了这部电影后倍感愤懑,连声高呼:主人公造钢琴并不是只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彰显工人阶级应有的力量和尊严!”、“工人阶级虽败犹荣!”并借由这部影片,为他们心中“一去不返”的社会主义时期深表怀念之情。某些泛左翼也对这部影片表达了赞扬,称其为在中修的精神压迫和严格管控下,一部难得的“工人阶级挽歌”。

对此,笔者接下来可能要“笔锋一转”了。诚然,这部影片反映出了工人阶级的苦难,但它对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本身,实则谈不上什么意义可言。 它只是将这份罄竹难书的阶级之苦,以一种幽默和戏谑的搞笑态度,用笑点不断的喜剧形式,博取观众一笑、诱使观众“怀古”,而丝毫没有对摆脱苦难的道路探讨半分。剧里和剧外的工人所承受的苦难,从始至终都没有任何的减轻,而只是多了一份让他们得以自我欺骗的“工人的光荣”,从而在资产阶级的思想鸦片中,对苦难和压迫变得更加麻木罢了。

类似的“揭露苦难”的文艺作品,在当今的中修时常能够见到。然而,劳动群众如今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是一部部在资产阶级严格专政之下、仅反映出表面现象,而根本不触及社会实质、只是假惺惺地对无产阶级表示出某种“人文关怀”和“精神激励”的反动文艺,为陷入“失败”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哭坟吗?荒谬至极! 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早就明晃晃地写在历史上、记载在革命导师们的事迹中,而身为泥潭派的老左们,却从来对此视而不见,转而把自己关进书斋和茶馆中闭门不出,终日空谈理论、敌视实践,还妄图蛊惑其他的革命青年,一同跑到他们的哭坟事业中去。然而无产阶级革命作为历史的必然,从不需要任何人去怀念它,而是需要为此毅然献身的革命者,让它早日到来!

迷信政治影响力的机会主义者,也常常鼓吹用公开的“揭露苦难”,以促使劳动群众投身反抗斗争的,这样一种冲塔宣传的路线。然而正如列宁所明确过的那样,劳动群众对于他们亲身承受着的苦难和压迫,早就是再清楚不过的了,而他们需要从政治揭露中得知的,是能够从压迫中谋求解放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换言之,无产阶级真正需要的,根本不是假模假式的安抚和同情,也不是在合法改良和冲塔送死等机会主义路线中葬送革命,而是政治意识的培养、革命路线的灌输,以及革命先锋队的领导和组织! 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得以用革命的手段,彻底推翻当今这个吃人不吐骨头的资本主义中修,重建真正属于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的路线,要从何着手、如何前进?

在如今的中修,要建设起这样的革命先锋队,便要首先通过严格的匿名和保密制度,形成中修难以察觉和触及的,地下的政治区域。并在这样的地下,通过工业化的协同工作、集体参与的路线斗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建设等革命实践,建设起工业化的革命组织,培养出一批立场坚定、能力完备的,可靠的革命家。

直到在全国范围内,都建设起了广泛的、相互联通的地下革命家网络,便能派出代办员到地上,建设起不谈政治的地上群众组织,用以组织、筛选并锻炼先进群众。代办员会将立场坚定、思想先进的工人吸纳进地下,接受地下革命家组织的政治灌输和考察,乃至成为地下革命家组织领导的革命群众,为革命组织的建设添砖加瓦。在这样的地上地下隔离的原则下,地下的革命家组织便能保证工作的稳定性和继承性,而不像那些机会主义者一般,被中修的镇压轻易剿灭,使革命事业得以不断稳步地前进下去。

如此一来,革命的胜利便绝非某些机会主义者口中“无法预测”的某种海市蜃楼,而是革命者与劳动群众不懈斗争中的必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