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资本主义教育中的剥削根本来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非教育本身,学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起到的是提高学生“身价”的作用,这些身价将在学生成为无产者后,其创造的更多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通过略微提高的工资换(掠夺)走。学生成为了一种“长期投资”的商品,而投资者是学生、家长、教师以及服务学生的无产者,受益者却几乎完完全全是资产阶级,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教育的反动本质,其反动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2、资本主义下,资产阶级总是要从方方面面来管控无产阶级,教育作为再生产的重要一环,自然逃不了资产阶级的魔爪,而学生如果没有先锋队的领导,只能是待宰的羔羊,被资产阶级呼来喝去,必须彻底推翻资本主义,才能加以解决。
目录:
一、确定对象
首先把“基因型人才”排除在外,将所研究的“学生”定死为这样的人:需要通过资产阶级为无产阶级开设的学校学习知识,以此谋生,且无法通过天上掉馅饼(遗产、彩票、爆火……)积累资本成为资产阶级。
换言之,笔者所研究的便是“无产阶级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这件事情。
而这些知识无非分为三类:1 为了驯化学生而教授,没有实际用途;2 为了生产而教授,结果阴差阳错(如失业)没有实际用途;3 为了生产而教授,并成功应用于生产中。
前两类相关的论述已经够多了,即使要说恐怕也是两句话就带过了,因此笔者也舍去。
本文研究对象专注于第三类:无产阶级学生在资产阶级开设的学校学习有用的知识。 那么其结果便是:学生最终成为无产者,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劳动中。。
而其他概念,如教师、学校,也需是与之匹配的。
二、引入劳动价值论
由于笔者打算论证一些比较底层的东西,不得不先把劳动价值论也搬出来。
“价值”从何而来?
一个使用价值或财货所以有价值,完全是因为有抽象的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于其中。
那“劳动”是什么?这里不得不引用一大段话: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在这里,我们不谈最初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但是这种服从不是孤立的行为。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 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
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即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就能够产生价值。
三、学习与劳动
现在,笔者先抛出一个问题:教师教授学生是否为劳动?
这个问题应该能达成共识,教学算作一种劳动。教师把学生的头脑和体魄作为劳动对象,以多媒体和书籍等教具和教师的身体器官为劳动资料,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把学生改造成合适的无产者,其劳动力适合被投入到生产中。
那么,这种劳动也能产生价值,并且被赋予到学生的劳动力中。
那笔者可以再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学习,甚至自学是否为劳动?
依照劳动的范式,学生把他自己作为劳动对象,以一些书籍为劳动资料,为了改造自我付出有目的的活动,好像也是一种劳动。它也能产生价值,赋予到学生自己身上。
?
但是学生明明是脱产阶级啊?学生生产了什么呢?
问题就出在这里:
……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如果可以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举一个例子,那末,一个教员只有当他不仅训练孩子的头脑,而且还为校董的发财致富劳碌时,他才是生产工人。 校董不把他的资本投入香肠工厂,而投入教育工厂,这并不使事情有任何改变。因此,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殖的直接手段……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
学生、教师的行当都算劳动,因此也都能产生价值。它产生价值的原理,类似于交通运输业。只不过它所搬运的,不是货物和人,而是知识与技能。把它们从书本上“搬运”下来,显然需花费一定的劳动:
但是,运输业所出售的东西,就是场所的变动。它产生的效用,是和运输过程即运输业的生产过程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旅客和货物是和运输工具一起运行的,而运输工具的运行,它的场所变动,也就是它所进行的生产过程。这种效用只能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费;它不是一种和生产过程不同的,只有在生产出来之后才作为交易品执行职能,作为商品来流通的使用物。但是,这种效用的交换价值,和任何其他商品的交换价值一样,都是由其中消耗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价值加上运输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至于这种效用的消费,它也是和其他商品完全一样的。 如果它是个人消费的,那末,它的价值就和消费一起消失;如果它是生产消费的,从而它本身就是处于运输中的商品的一个生产阶段,那末,它的价值就作为追加价值转移到商品本身中去。① 因此,运输业的公式应该是…P—G′,因为被支付的和被消费的,是生产过程本身,而不是能和它分离的产品。因此,这个公式和贵金属生产的公式,在形式上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在这里,G′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效用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并离开生产过程的金或银的实物形式。
但是问题在于,这种劳动不能直接产出剩余价值。因此,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时候,我们不把它当成生产劳动。
对于教员的情况,马克思已经举了一个例子,他的劳动必须使资本增值才行。
笔者再举一个例子。无产者吃饭算不算劳动?按照广义的定义,也算,把饭从碗里移到肚子里显然是把它有目的地改造得更有用,也创造了价值。但问题在于,这价值一旦产出就被全部消灭了,被无产者自产自销,直接“吃掉了”,那它自然无法产出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增值并没有任何影响。
于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时候,马克思做了一个明智的处理:规定这种不产生剩余价值的劳动不是生产劳动。
说回学生学习的例子。这也是一样的,依据劳动价值论,学生学习确实是能产生价值的劳动,而且根据普遍规律,这价值还要比学生的劳动力价值来得大。但就如我们上文所说的,这价值一经产生就被学生自己给直接“吃掉了”,不产生任何的商品,那它就没办法产生剩余价值,因此我们认为学习不算生产劳动。
四、劳动力再生产
让我们继续深入考察“学习”这种特殊的劳动。
依据劳动价值论,尽管“学习”无法把剩余价值代置到商品中产出,但是它既然是标准的劳动,那它就能够产生价值,并且这种价值被学生“学到脑子里了”。
而学生为何要学这些知识?我们在第一部分已经限定了研究范围,这些学习并非像娱乐一般学进去,左耳进右耳出;就像无产者吃饭并非为了娱乐而吃,上面吃下面窜一样。
学生不学习,将来就无法有效劳动;无产者不吃饭,第二天就没有体力继续劳动。换言之,学生学习是为了改造他的劳动力,使它能够拿来进行生产劳动;无产者吃饭是为了 再生产 其劳动力,让它第二天能够继续被售卖。
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因此,这种教育费——对于普通劳动力来说是微乎其微②的——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和中。
——《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第3节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和工人吃饭的实质相同,都是劳动力再生产。
其中有所不同的是:
以工人吃饭为例,其中购买饭菜所花费的劳动占大头,工人把饭菜放进嘴里的劳动是微乎其微的,在当前社会我们自然把它舍去。要估计劳动力价值,只算饭菜里所含价值就行,对于食宿娱乐也是一样。
但学生通过学习知识的方式,生产自己将来的劳动力,就大相径庭。这一般是师生的配合下完成,而且需要当代学生付出大量时间。它不是“吃饭”一样把书“吃进去”就解决了。
在这种场合,印刷厂工人和那些著书的老不死凝结在书中的劳动反而变成“微乎其微”的,而“吃饭”这个过程——现在对应的是“读书”,则占绝对的大头。不论从时间还是强度来看均是如此。
那我们不得不重视起“学习”这种劳动,以及它赋予到学生(未来的无产者)的劳动力中的价值,尽管目前看来里面没有剩余价值,我们马上就能发现一些问题。
五、劳动力作为商品的拜物教属性
G - A被视为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一般特征
即:无产阶级拥有的劳动力和生产手段分离,不得不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出现在市场上。
那既然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劳动力自然有其价值,资产阶级就以这个价值购买它。
而这个劳动力价值,即是把劳动力生产出来所需的价值。正是因为这些价值被代置到一个人的劳动力之中,劳动力才拥有了这些价值。那我们发现,劳动力和其他代置着价值的商品一样,也有了拜物教属性。
打个比方:
- 建筑工人需要消耗他一天的工资来满足身心需要,他的身心才能恢复过来,工作一日。也就是说,他再生产出一日的劳动力。
- 那么,可以这么说:是这一日工资所代表的价值,被代置到工人一天的劳动力当中。因此工人一天劳动力的价值,即为他一日工资代表的价值。
- 结果是,当他这一日的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在出现人力市场上,资本家便自然使用他一日的工资来购买。③
但是,为了保证韭菜不绝收,资产阶级必须保证必要劳动还要包含对下一代劳动力的再生产。也就是说,劳动力价值其实包含两个部分:再生产当代劳动力的,和再生产下一代劳动力的。
那其实也可以换种视角看待:对于每位无产者,其劳动力价值不仅包含其雇主给他用于再生产他自身的部分,还包含儿时他父母划分出来给他的部分。
其实与其说是他父母划分出来的,不如说是其雇主已经算计好的。他若要感恩,应当感恩他的无产者父母,但这都是资产阶级的策划,因为他一生下来就已经预备要成为资产阶级的增值工具了。当然,他自己的雇主也算计好了,划分一部分出来给他的子女,如此循环往复,代代相传。
现在设某位无产者,由父母抚养n日,每日父母为他花费v0价值量来生产他将来的劳动力;长大后共工作了N天,平均每天需要v1价值量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
倘若忽略学习过程,其劳动力价值的公式可以写成:
一生劳动力总价值:v总 = v0*n+v1*N
工作时,平均每个劳动日的劳动力价值:
v = v0*n/N + v1
这便是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的价值,当资本主义生产正常运作,其价格总在附近浮动。也就是说,资产阶级会以这个价格购入无产者的劳动力。
六、将学习作为一种劳动加入到再生产过程
这个公式是符合一百多年前的情况的。但是随着学校教育的愈加深入,“学习”这种特殊劳动不再“微乎其微”,也必须被加进来考虑。
对于现代,生产出下一代劳动力,不仅需要供给一定生活资料,用v0
再生产子女的体魄,子女还需要作为学生学习知识,这在第三部分已经说明是一种特殊的劳动。那么它也会产生价值。
- 现在,笔者所说的“特殊劳动”指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育;
- 特殊劳动力,或学习劳动力,指学生学习的这种劳动力,和教师授课的劳动力;
- 特殊劳动力价值则指的是再生产出特殊劳动力所需的价值,如供给师生食宿所需的价值,实际上相当于v0。
并且根据劳动力同生产手段结合会产生出大于其二者的价值的普遍规律④,学习也会产生出比学习劳动力价值更多的价值,代置到其产物:学生将来成为无产者所具备的劳动力中。
那劳动力的实际价值应该换种办法写。学生时期代置到将来劳动力中的不再是v0*n
,而是(v0+m0)*n
,这里的m0代表经过特殊劳动后多出来的部分,它目前并不是剩余价值,因为现在被学生自己占有——这大概也可以解释学生小资意识形态的来源。
但是既然笔者用m0来表示它,相信有一定政治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已经想到它如何被资产阶级窃取了,那么可以直接跳读到最后一部分。
七、劳动力售出与剥削的发生
算上特殊劳动的增值,劳动力这种商品所含的实际价值为:
一生劳动力总价值:
v总’ = (v0+m0)*n+v1*N
工作时,平均每个劳动日的劳动力价值:
v’ = (v0+m0)*n/N + v1
那么它投入到生产劳动中,产出剩余价值的公式,我们是知道的。
c + v' --> c + v' + m
⑤
但是资产阶级实际上并没有付出v’来购买劳动力!可变资本只需为第五部分中的v就可以了,因为特殊劳动也能增值,学生受教育对于今后劳动的益处要比一些书和食物的益处多得多。
我们发现资产阶级前前后后只需付出:
v = v0*n/N + v1
(每日可变资本)
c
(每日不变资本)
但发生的是:
c + v --> c + v' --> c + v' + m = c + v + m0*n/N + m
多出来了 m0*n/N + m
这一部分,这结果都变成剩余价值,而不仅仅是未受教育的无产者本就会被剥削的m
。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资产阶级先付出了v0*n
购买特殊劳动力,供学生的吃穿。但他是不会亏本的,此时不但有v0*n
的价值提前代置进无产者今后的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之中, 还发生了(m0*n)
的增值,这是特殊劳动所致。 这些增值目前都是存在学生身上的,没有直接消失,因为它还没发挥作用。
但等到学生长大成为无产者,我们知道,不论一个无产者学识多么渊博,技艺多么精湛,都是一日三餐就能活。因此,资产阶级只需要逐渐地用v1
,而不是v1+m0*n/N
,就能买下它增值了的劳动力。
而由于特殊劳动增值出来的的m0*n/N
,会在之后像其他生产手段中代置了的价值一样,代置到一般商品中,成为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等到无产者“退休”,其学生时代由于学习这种特殊劳动而增值出来的价值,即完整的m0*n
,就已经被完全剥削干净了。
八、回顾总结
总结上述论证,笔者的核心观点其实就是:
依据劳动价值论,学习也是一种劳动,也能够以劳动力价格购买,也能增值。它产出的价值虽然不会凭空消失,但是全部被学生自己吸收,结晶到学生日后的劳动力中。
当这种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分离,不考虑学生日后劳动力的去向,那这价值便不可能分离出剩余价值;
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必须作为一种商品被卖给资产阶级,然后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手段,将其全部价值,加上剩余价值都赋予到产品中。
那么之前特殊劳动所增值的价值,也顺带被一路“搬运过来”,最终在生产劳动中结晶出来,成为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结果是:学生也变为了可以剥削的。学生学习了多少有用的知识,也就在他自己身上为资产阶级预留了多少剩余价值。将来当他“卖身”给资产阶级,这剩余价值就被资产阶级取出来。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根据上述因果逻辑,在教育的阶段剥削根本没有发生 ,因为特殊劳动的产物——劳动力还都为学生自己占有。只有当资产阶级用本就不平等⑥方法购买它并投入到生产增值当中之后,剥削才会发生。换言之,是资本主义核心生产关系导致了剥削而非教育导致了剥削
根据上述结论,现在学校不但可以被看作劳动力再生产的场所,还可以被看作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的血汗工厂。师生的特殊劳动,也都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带着这些观点,重温剩余价值学说,其他结论也都可以代入来揭露教育领域的剥削,用来解释增加课时、排名内卷、资产阶级法权等现象,学校之黑暗一览无余。
Ps.
笔者想起来,之前的理论都用等量熟练劳动比普通劳动创造更多价值,脑力的高级劳动比低级劳动创造更多价值来解释学习领域再生产的情况。但是这个结论本来就没有被严谨论证,也许笔者的论述能够提供理由?
注释:
① 读完后文,读者可能返回来细究这句话:“如果它是个人消费的,那末,它的价值就和消费一起消失”。那学习产生的价值不是消失了吗?实则并非如此,因为资本主义把学习并一切其他用于再生产的劳动都给异化了。让我们注意下面这句话:“如果它是生产消费的,从而它本身就是处于运输中的商品的一个生产阶段,那末,它的价值就作为追加价值转移到商品本身中去”。资本主义把人给物化成了劳动力,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手段,用于其再生产的消费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不同,它实际上应当算作生产消费。 这在学习的场合最突出:学生学习知识,就好比把书本里的文字搬运到大脑里,结合成一种新的东西。这个过程产生的使用价值体现在:让没用的文字变为在生产中有用的东西。那在它发挥作用之前,其使用价值都没动过,就好像食物还没变成排泄物,能说它的价值被消耗了吗?不能。
② 微乎其微:在郭大力、王亚男译本中,译为“极小极小的”,意思差不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那时的英国确实是“微乎其微”,普通工人确实是不需要接受过多教育的,所以马克思一笔带过,没有细究教育这一环的价值生产,留下这个坑。但是当今中修仅论九年义务教育也和“微乎其微”根本扯不上边,因此这部分生产关系也就很有意义单拎出来捋一捋,希望本本主义者不要过于关注这个“微乎其微”。
③ 当然,我们知道这是不平等的,这是最基础的剩余价值论,笔者默认同志们也知道,但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④ 读者可能会想这里是不是滥用这个规律了,但是笔者认为这是可以的,因为这么用符合客观实际。假使这不产生出更多的价值,那资产阶级就根本没必要为无产阶级提供教育了,全部进厂剩余价值更多。但事实是受教育的无产者作为熟练劳工最后能提供更多剩余价值。
⑤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一般用c表示不变资本,v表示可变资本(价值量上等于劳动力价值),m表示剩余价值。笔者这里v’代表已经经过特殊劳动增值的劳动力价值。这样的改动在笔者看来是合理的,因为它的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对熟练劳工这样划分之后,相比普工,m不减反增,笔者没有将m硬生生拆出不合理的一部分给m0
⑥ 资产阶级以劳动力价值附近的价格购买劳动力本就是不平等的,商品经济本就带有这种不平等,因为劳动力和相匹配的生产手段结合之后能产出大于劳动力价值本身的价值,而这多出来的价值——剩余价值该归劳动者所有,却由现在购买了的资产阶级占有。这是剩余价值学说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