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由来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Telegram: Contact @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1:社会主义中同时存在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资产阶级胜则开倒车回到资本主义,无产阶级胜则一步步进入到共产主义,这在根本上,是革命能否胜利,无产阶级专政能否稳固,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实现的问题。如果无视这一点,认为资产阶级复辟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够完善”,或者说“无产阶级没有很好的完善”自己导致的,那就会跑到一个可悲的,自相矛盾的,连敌人在哪都不知道的地步了。

编者按2:这个大理论家并无法理解生产关系是靠政权维持关系,所有制分配方式这些形式的变更无一不是在两个政权的领导权的争夺关系,不是革命推翻反革命缩小差别,就是反革命通过暴力制止革命扩大差别。苏修和中修也是最开始形成一个官僚资本的政权才能够进行改造。是两个根本路线的生死斗争问题。

编者按3: 本文对所有制的论述有一定问题,轻视了所有制这个因素本身的作用及其后果,请读者注意。
事实上,就跟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一样,并在一定条件下实际占据主导地位一样,所有制本身会影响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占据主导地位,在无产阶级专政刚刚建立的时候,必须抓紧剥夺资产阶级的所有权,把大型企业的所有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公有制),这既是展现无产阶级的权威,也是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步,不去夺取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去宣布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那么建立起全社会自觉地为社会需要而有计划地生产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就无从谈起;同时,如果只是宣布工厂归这个工厂的工人所有,那么社会主义的平等关系就只是局限于这个工厂之内,而不是全社会。
轻视所有制的作用,就是轻视“夺取生产资料所有权”作为建立共产主义的第一步的意义,甚至会轻视执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意义,这是很大的疏漏。
同时,所有制是决定分配的主要因素,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所有制的决定性作用之上起作用的,可以参考大公司股东与经理的关系。
另外举得例子也有问题,尽管中修嘴巴上说的是公有制,但是他已经在法律中修改了中国的所有制形式,继而为私有资本的发展撑腰,他一复辟后首先想的也就是改变所有制,这其实也是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与所有制的反作用。

上文https://longlivemarxleninmaoism.online/t/topic/34424

对方的批判,不过是无聊的重复说说过的话,毕竟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很正常

前言——作为澄清

伪理论家曾指责笔者“连社会主义下存在的是资本主义残余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都搞不清楚”,然后他十分反对笔者坚持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观点,这一点实际上是要跟他的“社会主义需要通过改良来自我完善”这一论点合起来看,还要结合他对阶级斗争的描述,对我来说这这些观点能衍生出很可怕的论断;当然,我估计他都不知道他的这几个观点合在一块意味着什么政治后果。

然后他指责我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修正主义观点、是“综合经济基础论”,即认为“这种修正主义谬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由多种经济成分“综合”而成的,因此应该平衡多种所有制,使其共同发展。”我从来没有说过“社会主义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应该和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生产共同发展”,说过与之完全相反的话:

社会主义时代就是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与残余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存的时代,社会主义的结局要么是迈入共产主义,要么就是资本主义的复辟具体走向哪个结局,只能由社会主义下的阶级斗争决定;正因如此,笔者才会说“社会主义是一半的共产主义与一半的资本主义”,因为哪个是重点完全是由阶级斗争决定的。

我并没有认为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能够均衡发展、和平共处,而是说,这两种生产关系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消灭对方,完全是此消彼涨的关系,根本就不是调和主义的“综合经济基础论”;“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共同存在”这一观点,本来就是为了佐证“社会主义下存在阶级与阶级斗争”这一重要政治论点而存在的。修正主义的“综合经济基础论”实际上是搞阶级调和,布站根本不支持过阶级调和,能把上文的论点理解成“综合经济基础论”只能依靠某种形而上学的方法来完成,这一点上文已经指出过了。

当然,《资产阶级法权不是法定权利》这篇文章没有强调“半共半资”与阶级斗争的关系,有着被修正主义利用的风险,所以我才在上文进行了补充来对这一点进行明确,这本来就是笔者应尽的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

然后“词语与具体事物一一对应”就是对方反驳我的隐前提,虽然他没说,但不支持这个隐前提,否则对方对上文的指责就是不成立的;然后“因为现在不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下就不能是讨论的语境”,这很奇怪,如果要坚持这一点,我们就不能谈论共产主义社会,甚至不能谈论任何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与建设计划,对方会用这种逻辑反驳我,纯粹就是发泄情绪。

正文

列宁说得很清楚,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1918年,列宁曾对俄国的经济成分做出如下划分:

(1) 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自然经济的农民经济;
(2)
小商品生产(这里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
(3)
私人资本主义;
(4)
国家资本主义;
(5)
社会主义

在1921年,列宁这样说:

上面所引的1918年的论断,在估计期限方面有许多错误。实际期限比当时估计的要长。这是毫不足怪的。可是我国经济的基本成分仍然和从前一样。——《论粮食税》

列宁在1921年,就指出了苏维埃俄国的经济成分中相当一部分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过渡时期)中存在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不是一个荒谬的论点,同时,列宁在这里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经济”;当然,列宁在这里所指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尚未被完全改造的经济成分,也就是“残留的资本主义”;在当代的马列毛主义者看来,还要补充一个“新长出来的资本主义”

那么这个“不成熟的共产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是带有资本主义残余要素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这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二重性,正是因为其中资本主义残余要素的存在,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有着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可能。

正如党内资产阶级不是卵生,而是化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是如此

生产关系包含三部分内容: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配方式。

其中,生产关系最核心的内容是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才是生产关系的实质;而分配方式不过是从属于这一关系的附属产物,生产决定着分配;而所有制不过是生产关系的表皮,而非实质,挂着公有制招牌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志们已经见过很多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国有化福利经济”、南斯拉夫修正主义的“工人”自治(实则是企业官僚自治)、苏修的“发达社会主义”、中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这种东西。

在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着二重性:生产计划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但要制定这种计划还需要专门的经济专家,而不是直接由工人代表大会来完成制定计划的全过程,代表大会只是把握着最终计划的决定权;普通工人有能力管理自己所在的车间乃至工厂,但没有完全具备参与管理全社会的生产的能力,还不得不保留职业官僚来完成这个工作;……

在这里就有着两条道路,是扩大资本主义要素的道路还是共产主义因素的道路,共产主义的道路就是通过“先进带动落后”,不断提高最普通的工人进行管理的能力与权限,不断缩小脑体差别,就是把不成熟的共产主义变成成熟的共产主义,这就是革命的道路;资本主义的道路,就是把不成熟的共产主义变成资本主义,就是反革命的道路,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使得普通工人远离管理,保留并扩大这脑体差别。具体是走那条道路,是阶级斗争决定的事情。

正如资本主义的复辟不是一夜之间突如其来的事情,全社会的阶级斗争不可能有着完全一致的形势,有些地方的工人先进,有些地方的工人落后,有些地方走资派强大,有些地方走资派弱小,在无产阶级在全国的阶级斗争中取得上风的时候,在某些地方可能篡夺了政权,形成了局部的资产阶级专政的独立王国,在这种独立王国里走资派会不断地进行对生产关系的反革命,把工人的管理权彻底剥夺,让自己成为彻彻底底的资产阶级,这就是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的原因。

同样的道理,在全国的阶级斗争中,走资派可能会取得暂时的上风,但是无产阶级司令部还存在,无产阶级占据完全上风的地方还存在,这种情况(比如二月逆流)还不能算是无产阶级丢失了政权、资产阶级专政完全的复辟。

无产阶级专政下,一些官僚是愿意走革命道路的,他们主动去带动培养普通工人掌握管理的能力、去消灭三大差别,我把这个视为生产关系的革命的和平形式;一些官僚是走资派,工人造反派要夺他们的权、造他们的反,这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表现,这就是无产阶级的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共产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我不想胡扯些什么革命与继续革命的区别,这很莫名其妙,继续革命就是革命。

笔者为什么会把伪理论家的论点视为会导致政治错误的理论错误

生产关系的变化首先是阶级斗争的结果,然后才是新一轮阶级斗争的起点;然后阶级又是根据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划分的;否认了无产阶级专政下资本主义的存在,其实相当于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存在,就是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

带有资本主义要素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这个只能作为走资派与资本主义倾向存在的依据,顶多说存在一个官僚阶层,然后官僚阶层中存在一些走资派集团,这些集团想要复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官僚资产阶级;用这个生产关系作为资产阶级存在的依据,相当于认为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了,这逻辑不对,形式逻辑都不成立;总不能学一些托派说什么“官僚阶级”之类的糊涂概念。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如果只有这个论点,还坚持社会主义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存在,就能推出“社会主义没有阶级”,支持这个结论,要么是修正主义者,要么是托派。

生产关系的变革,准确地说,就是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要么是革命(进步的代替落后的),要么是反革命(落后的代替先进的),没有其他道路;将某种“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视为改良,我不能理解,简直莫名其妙;改良不能涉及生产关系的变化,涉及了就不能叫改良。

封建社会有改良,奴隶社会有改良,资本主义社会有改良,这些改良不都是统治阶级缓和阶级矛盾、保住自己占据优势的生产关系的措施吗?改了生产关系的组成要素,都会被视作一种革命。

然后“资本主义经济不断挤压封建的、小生产的、原始的经济”这一点被伪理论家视为一种改良,只能说对方不懂什么东西叫做经济强制,或者说经济暴力,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行使其专政(暴力)的一种形式。

反正按照他的观点,我只能推出“社会主义无阶级论”;然后“通过改良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而人民内部把矛盾源于差别,要消灭这些差别只能靠完成生产关系的革命,除非混淆革命与改良,这个论点是不成立的,根据这个论点我只能想到赫鲁晓夫的“土豆烧牛肉就是社会主义”;然后“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我看到这个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改革”“优化”之类的词汇,这东西比我的论点更像“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均衡发展”吧。

然后伪理论家还从对上文的反驳出发,还继续推出了“不存在半封半资”,这个论点对新民主主义论有池鱼之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的经济基础 就包含了封建经济与买办资本主义经济。

然后“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是不成立的逻辑,根本不需要反驳,封建社会就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了,能把封建国家说成资本主义国家吗?不能。

他对“阶级斗争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上所持的论点,这个我会留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反驳。

附录——量转化为质需要一定的条件,懂列宁主义的人都懂

伪理论家在一则快讯中质问“布站为什么使用这个论点,这个论点我提出过,布站反对我,那就不应该使用这个论点”

这个论点看点对改良主义的批判就能领悟,看点对经济主义的批判就能领悟,列宁对伯恩施坦与考茨基的批判就能领悟。

伪理论家的这个论点是正确,为什么要批判这个论点,而不是去批判其他错误的论点呢?只有保持着个人主义思想与对个人权威盲目崇拜的人,才会作出“打倒一个人的全部论点”这种神奇的事情。

然后,伪理论家不能始终坚持这个论点,否则写不出《经济冷淡主义》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实际支持的就是机会主义组织“工农解放社”的机会主义路线,对“工农解放社”的批判中就包括批判庸俗的“量变—质变”逻辑。

机会主义?哼,定叫他有来无回!

不仅如此,工农解放社还胡说:~~“这就是说广泛的开展融工工作,建立更多的手工厂,把既有的手工厂变成更大的手工厂,在这个过程中同时积极促进手工厂的联合,促进工业化的因素的发展。”~~这无非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理解!资本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永远不是小的资本主义国家吞并别的,最后变成了一个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叫共产主义了。而是社会主义要全方面消灭资本主义,无产阶级要消灭资产阶级专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如果只有资本主义国家吞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那只会形成帝国主义,形成不了共产主义。消灭手工业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发展手工业要素,而是要消灭手工业要素,让工业要素到达革命组织的方方面面,这样才是消灭手工业。克服手工业化只能在克服手工业化的实践中发展,就像做扫帚只能在扫帚的实践中做。如果你不去研究扫帚,反而去研究石头,那么你研究一辈子都做不出扫帚。

这个逻辑其实在更早的几篇文章就涉及这个这些逻辑了。

浅谈扫帚哲学——马列毛主义的革命哲学(二)

只有把握革命形式,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但绝不是要我们在24小时内变换策略,抛弃理论原则不顾)在坚持基本策略的同时采用适应形式的战术,才能实现革命组织和革命力量的量变积累最终实现质变

是生产力重要还是生产关系重要

总而言之,可以说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力如何发展,现有生产力限制了生产关系的变化范围,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关系比生产力重要,马列毛主义者知道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所以生产关系的变化的原因要从阶级斗争中寻找。……
PS:所以说,认为“手工业方式,经过一段时间自然而然的发展,大工业就出现了”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