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国足——引伸谈谈革命组织建设和思想灌输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 国足为何烂泥扶不上墙?首先是由于其早已沦为了资产阶级的玩具,国足和普通无产阶级并无关系。即使无产阶级人人关心,国足乃至整个体育体系都早已是腐朽不堪,无法改革也不愿改革。特色党魁之前与外国元首会面时不也对于国足笑而不语吗?要想解决体育界问题,就必须从生产关系下手。
  2. 文体活动是具有阶级性的。为何中国14亿人却凑不出一支令全国球迷满意的足球队呢?因为各种赛事运动都是属于资产阶级的运动,要么能维稳,要么能赚钱。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当家做主后,充分参与到文体运动中,这时谁还会纠结一场比赛的比分呢?

9月7日,中修国足在日本琦玉被日本队踢了个0:7,中修国足惨输。而就昨日,中修国足主场在开局对方送一球红牌罚下一人、裁判明显偏向国足的情况下,仍然1:2不敌沙特。就像一些观众所说,打日本队好歹是惨败,打沙特队开局吊足国人胃口(开局优势真的很大)结尾却被沙特绝杀,此乃杀人诛心。在惨败日本队后,国内评论一片宣传国足解散的情况下,就在昨日评论逆转,又又又又开始骂国足教练下课。我们可以以这事件作为一个引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较好的阐述。

足球的阶级性

任何事物在阶级社会中必然有其阶级性,而足球的阶级性就在于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资产阶级)因其高热度高收益而被利用发展起来,当作一种商品去卖。但足球这项运动常常在球迷(无产阶级)看来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人们从中获得情绪上的快感以及一种集体的荣誉感。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就如马克思所言,资本家其实可以不在乎商品的使用价值,他可以伪装这一点骗取价值。而这可以体现在赛事上,足球赛事经常有内幕有后台,完全公平竞争的赛事恐怕很少,足球运动员完全挥洒赛场的赛事也不多,而能做到这两特点的赛事恐怕就剩朝鲜队了(玩笑话)。所以阶级矛盾可以体现在足球这种“商品”上。

回过头来,足球这项全球运动,却在中国这个第二经济体、第二人口国(第一已是印度了)发展不起来。这便蕴含了阶级矛盾的特殊性。我们当然不能陷入中国球迷这样情绪化的评价,也许有的理性一点,比如学学日本,解散重组等等方法(治标不治本)。但国足从二十年前就衰弱了,从二十年前就不能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而稍微好一点,反而越来越差,直到现在不可收拾。还是得从阶级分析讲。中国从02年加入WTO以来,中修资本成功找到市场,开始运用中国广大的无产阶级榨取剩余价值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剩余价值的掠夺虽然只在生产上,但对于价值的实现还要在无产阶级完成再生产需要的价值上。取之而来的便是中修医疗,教育,住房铁三需,这三样的发展结果就现在来讲,就是透支了无产阶级未来三十年的消费能力(即价值),无产阶级没有多余的价值用来消费“国足”。那么为什么二十年内国足依旧发展不起来呢,这二十年经济还凑合,应该有价值用来消费啊?国足这样的商品,在二十年间就其“使用价值”而言,真的低,这种使用价值可以通过每场赛事踢的怎么样,球迷的反馈怎么样体现出来。太烂了没人会买的。当然这种使用价值的形成跟多方面有关,中修生产一个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构成,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从这一点上似乎就回到了那些理性的解决方案中。但总而言之就算国足发展起来了,踢的再好,足球与球迷之间所能体现的阶级矛盾依旧存在。

国足赢不了,中修资产阶级只想维稳不想赢

像十年前那句话“中国队虽然不是一流强队,但却有着世界上最好的球迷”。今天看来什么都不是了。我们回到国足为什么差劲这个问题上?二十年前说是东亚人体质不如,但如今日本人证明不是这个原因;二十年中一次又一次的换教练,“改过啦嘛,换汤不换药啦”,如今又有人有意回归到教练不行(追责伊万)的问题。其实在二十年国足的惨败中,国人明显的知道这就是球员素质问题,这里面所反映的是国家对于足球事业培养综合能力的体现,这种培养能力是可以从无到有的(日本已经做到了)。但为什么中修做不到呢,甚至不让老百姓去深想国足不行的深层原因?其实从复辟以来,走资派夺权重走资本主义老路,并且从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最坏的国家形势即法西斯主义来看,中修就已经走向无产阶级的对立面了。某些国人评论很深刻的体现这一点,“甲午海战莫怪兵”言下之意就是清政府嘛。那么那些国人的改良性建议,譬如解散重组啊,好好搞足球体系啊等等。中修一个都做不到,这显而易见就是制度问题,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中修掩耳盗铃般发文“一将难统三军”,好笑般把国人的目光重修引向势力最弱的教练中。却逃不过群众日益发觉中修反动性质的眼睛。

国足只是中修江河日下的缩影,革命先锋队组织必须跟上

灰尘不扫不走,这是极为简单的道理。但怎么扫,能不能扫走就有了许多不同的路线。但最终能成功的往往只有一条即正确的革命路线,那么与之相反的便是错误的机会主义路线。如果就扫灰尘作比方的话,机会主义路线就这是希望阶级矛盾这场风能把灰尘吹跑,不需要无产阶级这么仅仅依靠扫或者完全依靠扫。将能动的扫放在第二位,迷信阶级矛盾自发性的风,这是完全的等待革命。还有一种是不迷信风,但不能正确的扫灰尘。我们可以把先锋队组织比做手力,把先锋队团结工人阶级不断发展壮大的队伍比做扫帚。那么那些手工业融工就是手力不够的情况下硬做扫帚硬去扫,往往最后是失败的。扫帚做不起来,手力也不够,还把这种无效的扫称作革命挂在脸上。当然现实往往更加复杂,迷信风和手力不足往往能够同时出现在机会主义路线的身上,不能正确看待阶级矛盾下革命先锋队组织建设的发展是机会主义者的主要原因。

目前必须是革命先锋队组织建设优先,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这个组织建设绝不能像其他组织那样匆匆建设便投入融工,硬去扫,这是已经被证实的错误的机会主义路线。而在当下的中修白色恐怖下,这种小融工更是连星火都点不燃。我们需要更大的手力,做更好的扫帚,最后还要扫的最干净的。这一切的出发点必须在于革命先锋队组织建设。我们国家当下的革命家组织建设是完全落后于阶级矛盾的发展的,一方面国内自发性的斗争越来越频繁,却没有正确的真的理论(即马列毛主义)的指导,另一方面,这种自发性斗争产生不了像样的组织去组织群众走正确的革命路线。那么针对这种阶级矛盾的需要,先锋队的组织建设必须要有马列毛主义的指导,也必须发展到足够的量引起质变才能进行融工。而机会主义者这种思想指导以及组织建设都没到位,过早的进行手工业融工是一种必然的失败。

先灌输组织,后灌输“群众”

在有了组织后,组织内部的思想灌输是比个人看书更加高效的,更有助于革命力量的形成。这当然对于很早期尤其是仅仅小组的时候,对于马列毛主义的正确理解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早期就有错误的理解影响了组织的下一步发展,那么这个先锋队组织就有可能会变成机会主义的组织。但正是基于已有的错误路线的教育,后续的组织更加对于马列毛主义的理解要更深刻,促进了组织建设的进一步质变即从小组(几个人)变成了大班,思想灌输由几个人之间的存在的可能的不确定性到了一群人之间正确互相灌输学习理解。说白话就是思想灌输更有效更充分了,以前可能几年都想不明白的事情在组织灌输下几分钟就理解了。以前犯错误几年都没人指正的情况下,在组织内通过批评自我批评的方式几天就能解决了。当然组织建设的下一步质变肯定是思想指导现实的实践,在当前看来便是大工业式的融工。这么看来,组织建设的脉络我们已经看出了,从灌输思想出发,在保障组织的正确的思想后才开始思想指导实践。

这时候机会主义者又会漏出马脚,它会指责你仅仅进行组织灌输,对群众进行思想灌输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这样的说法,对也不对。对在于在组织发展薄弱的阶段,吸纳的队员必然最开始就是群众,群众在思想灌输下会蜕变成彻底的骨干力量,对群众的思想灌输与对组织的思想灌输是统一的。错在于当前根本无法对更多的群众进行思想灌输,他们所指的灌输群众根本就是在墙内进行宣传这种的极度危险的冲塔路线。这种对多数群众进行思想灌输与所讲阶段的对革命组织的思想灌输是完全对立的。在他们的理解中,仿佛宣传越多越好,宣传的群众越多,仿佛发觉的骨干力量会越多,全然不知从群众到骨干力量(说白了就是革命家)是一段相当长的跃变。这完全是迷信政治影响力,其结果就是把群众的自发性斗争变成由这些机会主义者所冠名的自发性斗争

组织建设的发展当然在之后肯定会投入到扩大群众思想灌输、扩大组织群众的建设中来。但在自身组织力量本就薄弱的阶段,根本掌握组织不了更多群众的情况下,这些机会主义团体进行的斗争是必然失败的,进行所谓的更多群众的思想灌输不过跟上文的借着阶级矛盾的风的情况一样,都是迷信自发性斗争。所以,扩大群众灌输必然是与先锋队组织建设共同发展的,早期先思想灌输组织的同时其实也就是先灌输了少数群众,在之后灌输多数群众的同时也就是灌输了组织。这种从少数到多数的过程,是必然的发展。

最后,中国广大的无产阶级群众仍然处于高度无权深受剥削压迫的状态,我们必须组织起来,走正确的革命路线。

1 个赞